上午9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届国医大师、中国针灸泰斗程莘农院士辞世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首席研究员、首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针灸泰斗程莘农教授,博士研究生和师带徒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于2015年5月9日辞世,享年94岁。
程莘农1921年生于江苏淮安,自幼从师学医。先后在淮阴、镇江开业行医。1936年拜著名中医温病专家陆慕韩为师,学习内科和妇科,1939年独立挂牌应诊。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本科班,历任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研室组长,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副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经络临床研究室、教学研究室主任,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学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1983年被聘为加拿大传统医学院名誉教授,1984年被聘为墨西哥针灸学会名誉常务理事。1990年获世界文化理事会“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 199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国家八五重大基础理论科研攀登计划“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1994年当选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9月8日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00年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曾被聘为加拿大传统针灸学院名誉教授,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理事,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等职。曾任中华针灸进修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现高级顾问),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特约评议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经络研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针灸学会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组),新中国第一批具有学历的针灸学员,是第一批针灸老师,曾荣获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颁发的荣誉证书,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荣誉教师”证书;世界文化理事会颁发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培养针灸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多名,特别是在培养国际针灸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新中国针灸科研与教学事业的创业者和领导者,也是新中国国际针灸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程莘农60多年从事中医内、妇、针灸医疗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临床、科研经验;对中医温热病舌诊有较深的研究,在针灸基础理论研究、针灸选穴、针刺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60年代后,研究重点放在了经络问题上,他推崇的一系列学术思想所创立的程氏针灸,将“缘理辩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五大环节融会统一,强调经络辨证,以药性知穴性,形成了天人地“程氏三才”针灸手法及“一窍开百窍法”“通调四关法”“八穴镇痛法”,针对疼痛、失眠、月经病、消渴病等几十种优势病种的特色诊疗体系,保留和发扬了传统针灸的精髓,特别对偏瘫、高血压、面瘫、坐骨神经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疾病的研究和治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临床治愈率和有效率很高;在经络理论的实质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主持了“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和“十四经穴点穴法”的研究;主编和撰写针灸专业教科书7部,成为国内外针灸教学的主要范本。并负责北京国际针灸教学工作,去过十多个国家,进行针灸学术交流为推动针灸走向国际,扩大针灸的学术影响,先后应邀前往日本、印度、加拿大、美国、英国、意大利、巴西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城市进行讲学和考察,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努力向国际推广针灸,在国际上获得较高声望,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被称为中国针灸界的泰斗。
他著有《中国针灸学概要》,他主编的《中国针灸学》至今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针灸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他撰写了《难经语译》(初稿)、《难经概述》等,对针灸辨证施治理论体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发表了《八会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有关‘五腧’的几个问题》等论文。在针灸临床、教学、科研以及国际合作与传播方面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程莘农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15年5月10日下午3时在珠海市殡仪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