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才针法的基础上,程氏针灸不断创新发扬,总结了独具特色的皮部叩刺法、对穴透刺法、震颤深刺法···
程氏针灸理论体系——理法方穴术
缘理辨证
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中医疗效的根本。
经络是人体沟通内外的桥梁,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网络周身的系统,而这一作用正是人体脏腑变化反应于外周被诊查的基础,也是在人体外周给予良性刺激后影响脏腑功能的基础,更是脏腑之间相生相克、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所以经络学说是针灸学核心之“理”,是中医学基础之“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内容。其中,十二经脉统领着相应的皮部、络脉、经别和经筋,共同把人体划分为十二个基本不相交错的区带,每个区带内又分为表层的皮肤、浅层的络脉、中层的经脉与经别、深层的经筋,联系着不同的脏腑。也就是说,十二经脉辨证除了将人体外部表现与内在脏腑变化联系起来,分析辨别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以及各脏腑的功能盛衰,进行定性辨证外,更为独特的是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特点,结合解剖结构,进行定位辨证,而且这种定位辨证,不仅是线性、带状的,还是分层次、立体的,是更为精确的层次定位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多经同病的复杂疑难问题。
程氏针灸在临床中强调经络辨证,形成了定性辨证与定位辨证相结合,抽象认知与具象认知相统一的思维特点,从而建立了程氏针灸以经络辨证为基础的学术内核。
据证立法
临床治病如攻城守地的战役,治则治法则如同一场战役中的战略意图,是大方向、大原则,法一立,则排兵布阵、选穴定方,一气呵成,顺势而就。
立法的基础就是经络辨证。
《灵枢·经脉》: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古典针灸强调临床中应仔细触摸、探查经络的异常变化,比较其脉动的盛衰,感知其温度的寒热,触动其局部的凹陷,发现其阳性反应点,进行经络辨证,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则治法。
在具体治法上,程氏针灸认为与方药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相类似,针灸治法都可以分为补、泻、温、清、升、降六法,而不是仅仅的补、泻和平补平泻。
程氏针灸强调据经络之变化立针灸之治法,或针或灸,或补或泻,或药石分用或针药结合,合理选择,一切均以经络辨证为基础和准则。临床上治则治法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既要明确,且要坚持,辨证益精,立法益明,治疗益专,坚持守法治疗,不宜轻易变更。
依法定方
在辨证的基础上,按照拟定的治法,方能进行正确的处方选穴。
在处方选穴上,程氏针灸认为针灸临床取穴的多少亦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
在取穴多少上,当以大、小、缓、急、奇、偶、复为原则,不能胶柱鼓瑟,故临床取穴时,少则一二穴,多达十几、二十穴。
大方为多穴方,如治疗神志病症的十三鬼穴方、治胃下垂的提托针穴方;小方三五穴即可,如治疗植物神经紊乱的颈腹交感方;缓方针对慢性病、体虚者慢慢培补,如治疗宫寒助孕的下腹温灸方;急方快速起效,如用于降压、退热的穴位刺血方;奇方强调一针即效,对症治疗,如手三里治急性腰痛、天宗治乳房胀痛、隐白治崩漏不止、中极治尿频尿急、后项阿是治面瘫等;偶方即对穴方,两穴相配,协同起效,如治疗失眠和抑郁的四关调神方;复方则是一个组方治疗多种相关病症,如滋阴清热方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又可用于治疗眩晕、耳鸣。
程氏针灸强调辨证益精,治疗益专,坚持守法守方治疗,不宜轻易变更。因为治疗疾病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慢性病更需坚守原方治疗较长时间才能获效。
明性配穴
穴位如人,亦有其性。穴性与其所处位置的解剖结构、所在经脉的属性特点、所联系脏腑的功能作用及不同刺激方式和强度,密切相关。
程氏针灸总结了大量用之有效的穴性经验。如“一窍开,百窍开,窍闭不开取百会。”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百会刺法宜轻浅”。“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等等。
经络辨证是针灸临床的核心,如何将经络辨证与中医其他辨证方法有机融合,使辨证更精、针药协调统一呢?程氏针灸在几代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对腧穴主治与药物功能理论做了创新探索和融会贯通,提出“药穴同源”的学术思想,药性比穴性,用穴如用药。如:太渊养阴补肺,功似沙参;列缺宣肺止咳,功似桔梗、杏仁;足三里健脾益气,功似白术;百会升举阳气,功似升麻等等。
程氏针灸认为,不仅单味药可比中药,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与针灸处方配穴规律也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例如:心肾不交的病人,方剂中选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其中黄连为君,肉桂为臣,而针灸可选取心经和肾经原穴,神门为君,太溪为臣达到异曲同工的目的。
经络辨证明确疾病之病性和病位,据证立法确立临床治则,在治则指导下不仅根据穴性组针灸之方,更依据“药穴同源”思想与针灸处方协同,组中药方剂并选择引经药物直达病所,共收针药结合之效。
循章施术
缘理辨证、辨证立法、立法处方的最终目的,是进行针灸治疗。程氏针灸认为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练的针刺方法,是成功的关键。代表性传承人程莘农院士在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基础上,逐渐总结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毫针刺法,即“程氏三才法”。
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分别对应于表层皮肤与浅层络脉、中层的经脉与经别、深层的经筋,是程氏针灸经络定位辨证思想在技法中的体现。
具体包括指实腕虚持针运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催气法和飞旋补泻法,施针者采用指实腕虚持针运针法持针、运针,采用三才进针法针至穴位的相应部位,同时施以辅助行气催气手法。程氏针灸在常用的循、捏、按、弹、刮、摇、颤等多种辅助行气手法中,选择了震颤法,即进针至天、人、地部后,手不离针,施以快速震颤手法,以催气速达病所,这种“震颤催气法”使一次得气率达到了80%以上。得气后,在手指在离开针柄的一瞬间,施以飞旋动作,以滞针加强针感,称为“飞旋补泻法”。看似一个动作,实为四步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具有快速无痛、沉稳准确的优点,也成就了程莘农在临床上“快针”的美名,亦成为程氏针灸代表性的针灸技法。
在三才针法的基础上,程氏针灸不断创新发扬,总结了独具特色的皮部叩刺法、对穴透刺法、震颤深刺法、散刺出血法、热砭温熨法、皮下埋针法、经脉埋线法、经筋松解法等作用于经络不同层次的特色针灸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