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针灸英文版

程氏针灸

首页 \ 程氏针灸 \ 国医大师 程莘农院士的…

国医大师 程莘农院士的学术成就

程莘农诞生于变革年代,10岁朦胧涉入杏林,
16岁拜师研习中医,19岁挂牌悬壶济世···

程莘农诞生于变革年代,10岁朦胧涉入杏林,16岁拜师研习中医,19岁挂牌悬壶济世,后在新中国成立较早的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任教,转攻针灸,之后奉调北京,从事临床、科研和教育培训工作。

程莘农学术思想和贡献主要包括5个方面:

①依据经典,发古解难,发微经络理论。程莘农重视经典文献,追根溯源,探究经络腧穴理论,归纳了《内经》针灸处方特点和十二经病候证治规律,总结了历代文献中五输穴、八会穴理论的演变规律,发挥《内经》针灸处方和病候治疗规律,认为《灵枢》成书早于《素问》,主张现代经络实质研究要客观务实,应用历史和科学的眼光看待经络学说,区别对待“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客观认识经络与现代解剖生理结构的相关性,同时还应与临床结合,重视腧穴、病症在经络实质研究中的地位。

②重视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发微理法方穴术辨证体系。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中,程莘农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尤其经络辨证,总结了依据经脉循行,归经辨证,据证立补泻、温清、升降六法,依法定君臣佐使、大小缓急奇偶复,明性配穴,循章施术的辨治体系。

③注重针灸临床疗效,强调得气,简化针刺手法,总结了由指实腕虚运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催气法和飞旋补泻法一贯而成的“改良三才针法”。

④确定痛症诊治法则,分清部位归经,主张虚实、寒热、气血六纲活用,提炼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指导原则。

⑤领衔编著《中国针灸学》,开拓针灸国际培训,教书育人,传扬针灸,创新针灸国际交流的新思路。

程莘农从医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内科、妇科等病症的诊治独具特色,创新了中医针灸对许多疑难病症的诊治思路,通过归纳总结程莘农在痛痹、胃脘痛、中风病、消渴、膝关节痛、耳聋、郁证、皮肤病、气瘿、痛经十个病症方面的诊治经验和临床特色,以提炼程莘农据症取穴、压痛选穴、病证结合选穴、原络配穴、俞募配穴、重用交会穴和八脉穴的临床选穴组方经验。

程莘农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家学影响、跟随名师和院校教育,其学术传承体系主要有家族传承、院校传承、拜师传承、培训教育、北京市非遗项目5个形式,除为国家培养20多名研究生外,还培养了国内外大量针灸实用人才,目前已在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程莘农以“大医精诚”为座右铭,治病救人,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言行践行“大医精诚”,无愧于国医大师的光荣称号。作为全国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担任中国针灸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多个医药学会和学术委员会职务,他关注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履行职责,建言献策,对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程莘农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出的首届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教研室主任,中国著名针灸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攀登计划之一“经络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名誉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特约评议组成员,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兼经络研究委员会顾问,北京市针灸学会顾问,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组)。

现将国医大师程莘农成长历程及学术成就简介如下。

1幼承家教,拜投名师

程莘农,原名希伊,出生于江苏淮阴(今淮安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程家世代业儒。父亲程序生为清朝末期最后一次科举的秀才,是当地有名的私塾先生,门人弟子很多,当时淮阴大多的士绅名流多出自其门下。按家规,程莘农6岁时即开始接受文化教育,由父亲亲自讲授《四书》、《五经》等书,10岁时,父亲守“愿为良医”的训言,且认为医能济事活人,于乱世之中能求得安身立命之所,亲自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脉诀》《内经》《难经》《本草纲目》《本经疏证》等中医典籍,并给他取名“希伊”,希望他能像伊尹一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根据这个名字,一位王姓世伯给他取了号“莘农”,取意“有莘之野”。

他父亲虽通中医学,但因临证少,于是程莘农在16岁时,其父亲花了500块大洋,拜了淮阴当地最有名的医生陆慕韩为师。陆慕韩的父亲为陆耀堂,曾师从周金杨。陆氏三代均为治疗温病的专家,声震一方。陆老秉性耿直,集医术医理医德于一身,耳闻目濡,年轻的程莘农仿着陆老的习性,“富贵不跌价,贫贱不轻视,一视同仁”,成为程莘农一生为医的信条。陆老对他倾囊而授,尽传其技。在陆老的精心栽培下,程莘农打下了扎实的中医临证基本功,同时还继承了陆氏治疗内科、妇科、温病的丰富经验。

陆老去世后,只有19岁的程莘农于1939年开始独立挂牌行医。每日应诊者常有二三十人,当时人均称其为“小程先生”。从此,年仅19岁的小程大夫正式踏上了悬壶济世的医途了。个人的努力加老师的名气和家族的声望,使程莘农行医的起点高于常人,一出道就被吸收入中医师公会,并担任了清江市(淮阴)卫生工作者协会秘书股股长,这是他担任社会工作之始。

民国期间,考试院成立考选委员会,办理中医师考试,程莘农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试,1947年获得了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

原本循着这条路,凭着其聪明才智和从师父那里继承的衣钵,程莘农完全可能成为一代中医内科大家的,可是没想到,在其而立之年,命运发生了转移。

程莘农1955年进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进修,在第二学期,学校作为师资培养,将大部分学员各自分成专科,搞专科培养,针灸教学研究组由江南针灸名师李春熙、孙晏如教授等带教。程莘农被分配到针灸组,并作为优秀生担任了学生小组组长。从此,他与针灸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程莘农获孙、李二位师长教诲不浅。同时他还受到了孙晏如老师的亲身教诲,吸收了孙老师的诸多临床经验。仅通过半年的学习便由学生转为老师,担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成为了他由“用药”到“用穴”的转折点。这次意外转行,使大方脉的中医少了一位开药方的大夫,却使针灸界多了一位学术泰斗,并为后人留下一段学习针灸腧穴的佳话。

2理论深厚,强调理法方穴术的统一

由于程莘农幼承家教,又拜中医内科温病大家陆慕韩为师,在转攻针灸之时,已经在中医内科领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决定了程莘农具有其他很多的针灸医生不具有的优势———中医基础理论深厚,使得程莘农在针灸方面的研究,具有深厚的土壤基础,而不仅仅是在针灸之“术”上标新立异、故弄玄虚。

程莘农认为,针灸,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贯彻理、法、方、穴、术的统一,即“缘理辨证、据证立法、依法定方、明性配穴、循章施术”,五者统一,方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2.1缘理辨证

理,理论基础,即中医认识正常人体和疾病状态下人体的理论方法和指导原则。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和经络理论,是中医、针灸的理论基础。但是程莘农院士指出:经络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

为什么说经络理论是核心呢?

中医学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而把人体联络为一个整体的,就是人的经络。正是经络的存在,将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官窍肢体关节联络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正是因为经络是沟通内外的桥梁,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网络周身的系统,而这一作用正是人体脏腑变化反应于外周被诊查的基础,也是在人体外周给予良性刺激后影响脏腑功能的基础,更是脏腑之间相生相克、人体阴阳平衡的基础。所以经络是针灸的“理”中的核心,同时也是中医“理”中的基础。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临床上只有辨证正确,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程莘农院士认为针灸治疗疾病,虽不同于药物,但选穴处方和施术手法,同样离不开祖国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论治。

缘理辨证、据证立法,准确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

临证时程莘农尤重视经络辨证,他认为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临床表现以及经络、脏腑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

程莘农认为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的进行经络辨证。经络循行和病候归经在经络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络脉、经筋、皮部的循行分布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经络辨证,包括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等。

在经络辨证中,程莘农又最重视奇经八脉辨证。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十二经脉密切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起着统率、联合和溢蓄、调节的作用。因此,临床中多经同病的复杂疾病状态,多反应于奇经,奇经八脉辨证方法与规律,也就成为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方法。

然而奇经八脉辨证作为祖国医学辨证方法之一,对此进行系统论述者尚不多见,程莘农院士认为深入研究奇经八脉的辨证施治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据证立法

临床治病如攻城守地的战役,治则治法则如同一场战役中的战略意图,是大方向、大原则,法一立,则排兵布阵、选穴定方,一气呵成,顺势而就,因此,临床上治则治法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既要明确,且要坚持,辨证益精,立法益明,治疗益专,坚持守法治疗,不宜轻易变更。因为治疗疾病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慢性病更需坚守原方治疗较长时间才能获效,故临床立法后,力求持之以恒,恒而有效。

在治法上,程莘农认为中医针灸和中医方药一样,治法都可以分为补、泻、温、清、升、降六法,而不是仅仅的补、泻和平补平泻。

2.3以法定方

在辨证的基础上,按照拟定的治法,方能进行正确的处方选穴。

在处方选穴上,程莘农认为针灸临床取穴的多少亦应以证为凭,循经选穴,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在取穴多少上,当以大、小、缓、急、奇、偶、复为原则,不能胶柱鼓瑟,故临床取穴时,少则一二穴,多达十几、二十穴。

2.4明性配穴

因为程莘农一开始是大方脉,对于中药的药性有比较透彻的认识,后学习针灸,对腧穴与中药、中药处方与针灸处方做到了融会贯通。所以程莘农在临床处方配穴时,常常将药性比穴性,将用穴比用药。

程莘农通过数十年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将腧穴主治与药物功能理论做了相应探索和融会贯通。例如:太渊养阴补肺,功似沙参;列缺宣肺止咳,功似桔梗、杏仁等等。

程莘农认为,不仅单味药可比中药,中医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与针灸处方配穴规律也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例如:心肾不交的病人,方剂中选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其中黄连为君,肉桂为臣,而针灸可选取心经和肾经原穴,神门为君,太溪为臣达到异曲同工的目的。

多方求教,再加上自己在临床上的摸索,程莘农总结出了很多用之有效的临床用穴经验。如,“一窍开,百窍开,窍闭不开取百会。”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百会刺法宜轻浅”。“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等等,用之指导临床,疗效好,且容易记,为后学者总结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2.5循章施术

缘理辨证、辨证立法、立法处方的最终目的,是进行针灸治疗。程莘农认为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练的进针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使他逐渐总结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小的毫针刺法,即“程氏三才法”。

三才法源于《针灸大全·金针赋》“且夫下针之法,先须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声,随咳下针。凡补者呼气,初针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进之针,针至肉内,是曰人才。又停进针,刺至筋骨之间,名曰地才。此为极处,就当补之。再停良久,却须退针至人之分,待气沉紧,倒针朝病。进退往来,飞经走气,尽在其中矣。凡泻者吸气,初针至天,少停进针,直至于地,得气之泻。再停良久,却须退针,复至于人,待气沉紧,倒针朝病,法同前矣。”。

程莘农对古代三才法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形成了“三才进针法”。

三才,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三个层次操作,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3-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如此进针,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进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志,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气血和调,正胜邪去。

施针者采用指实腕虚运针法持针、运针,采用三才进针法针至穴位的相应部位,同时施以辅助行气催气手法。程莘农在常用的循、捏、按、弹、刮、摇、颤等多种辅助行气手法中,选择了震颤法,即进针至天、人、地部后,手不离针,施以快速震颤手法,针体可直立,亦可顺经或逆经,以明补泻或催气速达病所,这种“震颤催气法”使一次得气率达到了80%以上。得气后,如需进一步施以补泻手法,则手指在离开针柄的一瞬间,施以飞旋动作,拇指向前为补,拇指向后为泻,称为“飞旋补泻法”。

指实腕虚运针法、三才进针法、震颤催气法和飞旋补泻法,看似一个动作,实为四步连贯操作,一气呵成,快速有效,也成就了程莘农在临床上“快针”的美名。由于具有快速无痛、沉稳准确的优点,临床深受患者好评,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前来学习。

3实事求是,不故作玄虚

程莘农虽然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在中医针灸临床时,也强调要在中医经络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立法、处方、选穴,但他又不搞那种形而上的纯理论研究,而是强调,要理论结合实际,以事实为依据,对中医针灸、经络腧穴进行研究,不故作玄虚。

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文献研究方面,“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去伪弘真”是程莘农文献研究一个严明的出发点,从不做玄之又玄的虚术。

比如,他在研究《内经》之时,不是研究其中的玄妙理论,而是对整个的《内经》运用针灸治病的情况,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内经》中有针灸处方412个,这就证明了徐灵胎所说的:“‘灵素’两经为针法研者,十之七八,为方药研者,十之二、三。”确实不谬。而在对《内经》中的这四百多个方子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以循经取穴的为数最多,其次是以痛为俞的处方、专病专方和对证专方,其余均不足10个。在循经取穴的处方中,由于经脉的循行、功能,经脉与相应脏腑的连属,以及经脉之间的阴阳表里等关系,故又有各种不同的取穴配伍形式,在循经取穴的处方中以取单经的为数最多,而在取单经的处方中又以取本经的多。在取多经的处方中,以除表里经和同名经而外的两经或两经以上同用的为数最多。

再对《内经》所收的针灸处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根据取穴配伍方法不同可分为两类,其中循经取穴的处方又有不同的取穴配伍形式,可见《内经》的针灸处方是灵活多变的

在文献研究方面如是,在中医经络学研究方面,程莘农更是注重客观事实,以事实来证明经络的存在和经络的循行路线、腧穴的定位和主治作用。

早在1960年代,程莘农即开始对经络展开研究,在对中医经典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临床经络敏感现象的研究。他在262医院的协作下,完成的“体表循行81例研究”是我国早期经络研究的佳作之一。将测验的64例经络感传路线和《内经·经脉》篇对照核查,其循行路线基本和《内经》一致,专家将其研究报告论证后,得出了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就在这时,程莘农被任命为临床经络研究室主任,继续进行经络研究。

1970年代他开始主持循经感传的研究工作,证明了循经感传的体表循行路线与古典医籍记载基本一致,为“经络”的存在首次提供了结果明确的客观证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震动,并为现代生物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1980年代起,程莘农主持了由卫生部牵头的、全国几十所院校和单位参加的“循经感传和可见的经络现象”的研究。从人群普查、各种生物学指标研究以及现代物理学(如声、光、电、热、磁、核等)研究等方面进一步证明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研究过程中把主观感觉现象的描述和客观指标的记录结合起来,切实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体现了中医的理论特色,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工作中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现象和规律。这些现象和规律为国内外其他学者反复证实,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为进一步阐明经络实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于探讨针灸针麻原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重要意义。程莘农作为总课题组组长和总设计人、第一作者,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乙等奖。

八五期间,经络研究又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重大基础科研的攀登计划,程莘农被国家科委聘为首席科学家,主持该项研究。

在腧穴研究方面,他积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研究工作,对腧穴的名称、意义、部位无不一一强加考核,十几年在国内外多次的会议中,力陈自已的见解,最后在日内瓦30多个国家的学者会议中,多数学者同意他的意见,经世界卫生组织认可在全世界推广应用。程莘农根据其研究成果与杨甲三合作撰写出《经络、腧穴研究》、《十四经穴点穴法》,后者被拍摄成电影,于1985年由科技电影制片厂摄制发行(获卫生部科技二等奖)。

4针灸传扬,让针灸传遍世界

上世纪九十年代针灸在国际上影响力迅速提升,也是程莘农在国际舞台最活跃的10年。许多国外机构都聘请他。如美国美东中医针灸师联合会名誉常务理事、南斯拉夫针灸学会名誉主席、墨西哥城针灸学会名誉常务理事、挪威针灸学校名誉校长等职。凡是对针灸发展有利的事,程莘农都尽力去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走出去,传扬针灸。

他奔走于国内外,或是讲学,或是考察,或是开会,或是应特别邀请出诊,他的足迹遍布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菲律宾等数十个国家。所到之处,便是他传扬针灸的舞台,程莘农讲起针灸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凭借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渊博的知识,随时都能引经据典,驳斥谬论,旁征博引,讲解针经。一次在法国聚集了200多人的大厅里,程莘农的脉诊从理论到实际验证让在场的听众无不喝彩,无不为针灸加分。最后,一位年轻的太太竟伸出手来让程莘农摸脉判断肚里怀着的是男是女,尽管程莘农已经客观的讲了中医脉诊的作用,但是,程莘农接受了这次风险挑战,几分钟过后,回答与B超的诊断完全一致。也许是幸运,也许是程莘农身手果不凡响,程莘农为针灸又赢得一次掌声。

程莘农有许多给外国友人诊治疑难疾病的传奇故事。如巴西一位大使夫人患坐骨神经根炎,疼痛如煎,用了很多办法都难以缓解。于是,程莘农被请到巴西使馆,见到病人,程莘农不发一言,屏息调律,切住病脉,沉思片刻,便取出四根熠熠银针,半小时后,大使夫人病痛骤减,竟能下床活动,在场的人无不感叹针灸之神奇。乌玛·纳拉杨,一位来自印度马德拉斯的女企业家,三叉神经痛十七年,她治遍欧亚各国名牌医院无效,经印度大使先生引荐来到中国,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挂了程莘农的号。几角钱的诊费,增添乌玛董事长的疑虑,为治这病,在欧洲她花费何止万千。她捂着骤然发作的左颊,踌躇无措的坐在程莘农面前,程莘农挑选几枚毫针,“唰唰”数秒,轻松进针。几种手法分穴施治,数次治疗,病人历经十七个春秋的苦难结束了。一年之后,她从南亚次大陆盛情地向程莘农发来了赴印讲学、访问的邀请,并愿为在印推广针灸事业出资解囊。

程莘农积极倡导和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针灸腧穴与部位》规范化工作,对腧穴的名称、意义、部位等一一考据,对循行次序穴名的排列以及部位的确定等,在不同的国际研讨会陈述己见,主张创新,反对异化。据程莘农回忆在日内瓦,有30多个国家的学者参与的一次会议中,争论激烈,程莘农对一个代表小视中国的言论给予了有力回击,最后赢得了多数代表的赞同。

5大医精诚,重医德修养

改革开放之后,程莘农总是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早早地就开始临床工作,要把损失的时间全都补回来,每天6点就开始给病人看病,往往等到8点钟别的大夫正式上班的时间,他已经完成了几拨病人的治疗。那时候,他每个上午的门诊量就能达80多人次,即便对于开药方的大夫,这也是个惊人的工作量,更何况是针灸大夫,每天在病床与病床之间的奔波可达到几公里。程莘农在数十年的从医生涯中,诊治患者数十万人次,累积的病例单张摞起来等身高,治疗中风、半身不遂、血崩、慢性咽炎、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效果好。

例如:在去天津急腹证医院观察本院经络研究所的经络研究情况时,于下午五时许,其妇产科病房有一产妇患妊娠子痫,已神智昏迷,胎死腹中,产科主任认为已不能切腹,尚无其它治疗办法,于是请程莘农治疗,当时为其急行针治,并开一中药方,嘱其18:30必须将头煎药服下,23:00必须将二煎药服下,住院医生照此执行,于当夜23:30腹痛胎自动产下,后经医院连续治疗而痊愈,该处方中,程莘农重用大黄、芒硝、龟板、川牛膝等药,效果极佳。

虽然临床中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患者,他力求避免和减少误诊,治疗力求准确,在他眼里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不愿影响病人健康早日恢复,对他不专门研究的病种总是介绍别的专家治疗。如:一病人患偏头痛,程莘农为其针治10次后,并未能止痛,因此程莘农建议患者到医院检查,半年后有一天该患者特意前来向程莘农感谢,并说幸亏程莘农叫去医院检查,原来是患了“听神经瘤”,医院当即留其住院为其手术,现己完全痊愈,于此可见一斑。程莘农的病人虽然很多,但收费却很少,但他从不计较。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作为工程院院士、文化大革命前就晋升正高职称的主任医师,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和治疗费。有时候病人远道前来求医,生活困难,他就分文不取,颇有医侠之风,这也是大医之风。

程莘农以“大医精诚”为座右铭,毕生重视医德修养,认为“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故不得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他对病人态度和蔼,诊疗细心,一针一灸均亲自操作,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常能力起沉疴。他强调作为一个医生,“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并告诫后学:“临症笃于情,富贵不跌价,贫贱不轻视,凡人有难,所求必应”。

程莘农,将自己宝贵的针灸学术经验,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院校传承、工作传承、培训班传承和国家指定学术传承的方式,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弟子们。由于以程莘农为代表的程氏针灸具有清晰的传承脉络和悠久的传承历史、完整的学术体系和良好的临床效果,2010年,程氏针灸入选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程氏三才法,是程氏针灸的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程氏针灸的传人,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不同,在程莘农指导下,分别在不同领域,使程氏针灸的诊疗技术得到了拓展,充实了程氏针灸的学术内涵。

他的学生王宏才博士结合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规律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以程氏针灸为主,调气、调阴(血)、调神三结合,辅以药物、仪器综合治疗,全面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程氏消渴三调法”。

以程莘农“一窍开百窍开”法为基础,其子程红锋和其孙程凯潜心研究总结而成“程氏养血润明法”,治疗成人干眼症、视疲劳、早期白内障、青光眼以及高度近视、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外伤性视力下降等难治性眼病。

在程莘农院士四关调神针法的基础上,其子程红锋和其孙程凯另僻蹊径,以心神出入之门户——四关穴为基础,以程氏耳穴组方的协同刺激为特色,总结形成了针对失眠患者的“四关调神法”,共收调神安神之效。

在程莘农院士“妇科三阴交”调经治法的基础上,其孙程凯结合女性月经周期阴血亏虚、阴极阳生、阳气渐盛和肝郁血瘀的规律性特点,研究总结而出了针对女性内分泌失调的“程氏四步调经法”。

在程莘农的指导下,其子程红锋和其孙程凯,以无痛梅花针为主,叩刺远离眼周的经验特效穴,再配合个性化体质调养穴位,形成了程氏强体增视法,既对青少年近视、儿童弱视及各类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有良好效果,同时还有安全地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智力、改善睡眠、增进食欲、提升免疫力的综合效果。

在程莘农“治痛八要”的基础上,结合颈肩腰腿痛的病症特点,程莘农学术传承人杨金生教授研究总结而成“程氏五技祛痛法”,疏通经络、缓解疼痛、改善症状、提高功能,综合起效。

程莘农在针灸国际传播上,在经络腧穴研究上和针灸临床治疗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获得了业界同仁和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在1994年,程莘农成为中国针灸界的首位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朱镕基总理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2009年,获得首批“国医大师”称号;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申请世界非遗项目,程莘农是四个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学术集萃活动图片】